本报记者 胡雅文 北京报道
7—8月的淡季过后,碳酸锂价格在2024年11月中旬回到了8万元/吨,出现了预期中的短期回升。
此前电池级碳酸锂于7月跌破9万元,8月跌破8万元,一直到10月下旬都趋于下行。不过,从10月24日到11月12日,碳酸锂转而每天涨价500元或1000元。到11月13日和11月14日,碳酸锂两天猛涨了5000元至8.2万元。11月15日略降,报价8万元/吨。
这一次回暖与下游需求超预期的“银九金十”有关。上海有色网新能源分析师马睿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在11月终端需求超预期的刺激下,正极排产显著上行,拉动对碳酸锂现货采购的需求。上游锂盐厂挺价情绪较为强烈,报价显著上调。我的钢铁网李嘉宁分析称,本轮上涨行情的核心在于,短期的需求超预期引发了持续累库压力缓解,市场价格随之修复,长期来看,假设价格在当下区间震荡,全年仍有供给过剩的可能性。
动力及储能共同发力
需求超预期刺激之下,11月,碳酸锂价格在回暖多日后出现了大幅度上涨,于11月14日最高涨到了8.2万元,后又回落至8万元。
好消息来自下游。10月环比数据显示,相对于供应端碳酸锂产量微增4%,需求端的电池产量增长了12%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了11%。
10月,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传统旺季的强劲增长态势。乘联会初步预估,10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 140万辆,同比增长58%。此外多家新兴品牌的汽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,一些领先品牌更是达到了单月销量的历史新高。如比亚迪(002594.SZ)10月交付了50万辆,以60度电一辆车为例,相当于30吉瓦时的电池量,约对应2万吨左右碳酸锂。140万辆则大约对应着6万吨的碳酸锂。
就在11月14日,我国新能源汽车达成了年产千万辆的里程碑。据央广网报道,当日上午10点,随着一辆粉色东风岚图知音与其他10家车企的整车同时驶下生产线,今年我国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武汉达成,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。
10月一般是新能源渗透率偏低的传统车消费月份,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开表示,10月比9月更强是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的表现,且购车补贴和宏观向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他认为,11月初,全国所有省份已落实汽车置换补贴政策,同时推出强力的购车促消费政策,单车补贴金额均较为可观,由此为车市带来新一波增长动力,叠加“十一”黄金周效应,“银九金十”效果显著。同时,股市上涨和楼市企稳等对居民资产端恢复效应显著,长期向好的股市必然会助力车市持续增长。
这提升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。同时,国内储能市场需求也在年末并网装机需求推动下维持着高景气,马睿告诉记者,欧洲市场表现平平,美国随大选结果落地,按照特朗普的相关政策主张方向,将更多侧重于支持和扩大传统能源,短期来看,未来新能源相关支持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,因此一些美国储能项目可能会选择“抢装”以获得现有的补贴。
目前供需双强
数据显示,受铁锂材料排产稳步增量驱动,10月中国碳酸锂需求总量8.8万吨,环比增加3.7%。同期中国碳酸锂总产量约为5.97万吨,较9月环比增加4%。
马睿表示,受下游需求持续走高刺激,部分锂盐厂排产将有增加,且仍有氢氧化锂转至碳酸锂的增量补充,国内碳酸锂总产量将稳中上行。后续来看,“供需双强下,国内产出现在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,10-11月仍维持较大幅去库之势。将从基本面将对价格形成支撑。”
目前的碳酸锂价格仍处在一个有人赚钱有人亏损的局面。10月中旬,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郑晓强曾告诉记者,从自采成本来看,盐湖生产碳酸锂成本在3—4万/吨,锂辉石6—8万/吨,锂云母矿7—9万/吨。外采锂辉石矿成本则靠近8.5万/吨,外采锂云母矿成本靠近9万/吨。
我的钢铁网分析称,供给端碳酸锂产量在当下的价格区间之下并无增产的动机,而由于大厂云母产线的停产,近期的单月云母料产量已从全年高位回落近万吨。经历了近两个月的震荡区间以后,大部分锂盐厂的出货价格也已经固定下来,达成了产量销量的平衡。
李嘉宁认为,碳酸锂已经不再是“严重过剩品种”。此前,11月和12月是库存大幅累积的时段。而今年下游需求爆发,11月的库存去化情况也超过预期,预计直到今年底,碳酸锂会连续去库4个月。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,今年底经历4个月两万余吨的累计库存去化,全年仅累库3万吨,不足半个月的全行业碳酸锂需求量。李嘉宁预计,到12月底,中国碳酸锂全库存将不足8万吨,库存压力不大。
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对于行业旺季回暖的反应较为平静。11月中旬,蓝海华腾(300484.SZ)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目前经营方面还是比较稳定,以前的市场是一个增速比较快速的阶段,那时的订单还是比现在更多一点。
上下游仍在博弈。11月15日,碳酸锂回落2000元至8万元。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,下游在进行刚需采买,市场则出现部分成交,预计短期内锂盐价格继续震荡运行。
这或许意味着,长期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。
责任编辑:李未来 主编:张豫宁